仲夏的上海,梧桐树展开了手掌般的嫩叶,
城市便悄悄地进入了濛濛细雨的季节,
倾听雨打芭蕉诱发了几多诗意。
6月7日,上海老年大学的五社一团
(浦塘诗社、茶艺社、
古筝社、文学社和记者团)
在南塘校携手举办了“阅读+非遗的活动”。
“古法末茶制作技艺”非遗传承人、茶道协会会长梁文涟身着一袭浅绿色的晋代汉服款款入场走来,为大家讲述《末茶的前世今生》,揭开了很多已经被遗忘了的、关于末茶的那些遥远的记忆。梁老师沿着时间轴,从汉晋时期末茶初启讲到唐宋茶道的兴盛;从《茶经》中的“末茶”二字讲到《封氏闻见记》里的“茶道大兴”;梁老师通过多幅传世茶画的解读,并结合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、蔡襄《茶录》、蔡京《延福宫曲宴记》等典籍,梳理出唐宋时期的多种候茶方式。梁老师娓娓道来,学员们听得全神贯注。
随后,梁老师给大家讲解了最简单的点茶要领并示范了“分茶”,梁老师行云流水般的娴熟动作吸引了现场学员们的近距离围观。接下来,学员们摩拳擦掌地进入了斗茶环节:温碗、入茶、调膏、击拂,当茶桌上出现一碗碗美丽茶汤时,整个教室里也充满了末茶特有的芬芳。斗茶优胜者获得了“碧云”“白花”茶挂(取自唐代卢仝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中“碧云引风吹不断,白花浮光凝碗面”)。伴着袅袅茶烟、娓娓古筝,诗社的学员们开始斗诗......
非比寻常末茶香,才有诗情到碧霄。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,把墨宝、插花、闻香都集合到茶会上,称为文人四雅。今天,上海老年大学的学员们把诗词、墨宝、音乐携来茶会,组成了新时代的四雅,愿芬芳的末茶与浪漫的诗歌化作生活乃至生命最隽永的注脚,常久润泽你、我、他不老的心灵!